杂志 >
《现代装饰》2018年4月刊

Rituality
仪式感


小王子问狐狸说,“仪式是什么?”狐狸回答:“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,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。”——《小王子》


深圳的春,很短。簕杜鹃好似嗅到了春的气息,一簇簇,一团团,一株株地竞相开放起来。紫红的、大红的,还有冒着绿芽黄的……开着开着,总有那一霎那,让你无意间瞧见,再恍然——春已来临。这种独特的体验,触发的情感,从身体到精神都那么契合,处在一种恰好的状态。或许在期待春的到来这一层面,我内心一直葆有仪式感:减裳、喝春茶、读一本好书,计划一场春游……因为探寻过,亦预设过与春的相遇,甚至期待戏剧性的邂逅,这样的过程倒让我感到幸福!


幸福感并不在于每一次的具象相遇,而是来自仪式感的精神塑就。那么,对于设计,是否又同样需要仪式感呢?其实,任何一个灵动的建筑空间都是有气场的,无论是庄重抑或空灵,皆有设计者的精神注入,并最终为体验者所感知。去年冬在日本金泽,我踏寻过谷口吉生的“铃木大拙馆”。不大的空间,建筑干净质朴。漫步其间,感到特别的平静、安宁。回游式的庭院建筑,尤爱水镜之庭,静静端坐在“思考空间”,看着户外白雪纷飞,湖水偶泛微澜,人声渐渐遁去,倒真的能悟起禅来。设计师以建筑语言外化为明晰的肌理、隐喻的意象,并巧妙地呼应建筑主旨,人与建筑似乎能在此对话。设计的魅力,即是以动线与语言赋予建筑强大的气场,让行其间、观建筑、悟人生的行旅变得富有仪式感——这是对铃木大拙的致敬,亦是对设计与生活的尊重。所以,我也乐于相信,当设计师将地域文化、甲方诉求以及自身的设计语言代入设计时,他所构筑的就不仅仅是物质的建筑,更是有生命的房子,灵动的空间。


悖论当然也是存在的。当我们愈加强调仪式,是否就愈发容易放大形式,消解内核?若不愿将仪式当作媚俗的工具,又当如何内省而自知?仍是这个冬,正值油菜花盛开,我循着花株在寻常民居中找到了“司马辽太郎纪念馆”。很质朴的一幢清水建筑,展示馆向下拓展,与故居保持独立又互融的关系。在展馆,我和一位陌生的设计师对坐着,他在留言本虔诚地勾勒室内线条,我则默默地写下一行字:感谢相遇,因为设计。这如常的岁月静静流淌,而我俩却因为建筑而生出一种相惜感。是吧,你会发现,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啊!


一晃又到该给四月刊写刊首了。很多人都说杂志是平面的视觉表达,我则想以己之观感来做剖白,杂志对人的影响其实远超出平面或纸质,它牵引着我们进入立体空间,去对话,去碰撞。这或许就是所谓阅读的仪式感吧!希望各位喜爱本期的内容。


4月刊精彩内容剧透 | 从《雅舍谈吃》说起,聊美食,谈设计,品空间
——点击跳转链接
 

资讯 | 空间 | 设计界 | 活动 | 视频 | 杂志